关于我们
|
玉环 一个温润如玉的海湾城市,东海一隅,雁荡余脉。向深圳一样这里的原住民就是渔民,敢于弄潮,敢于创新,让这里从一个海岛发展成为全国排名27位的全国百强县(市)。 不讨崖头整钓船,收风欢喜得鱼鲜。朝朝暮暮潮头弄,万顷沧波海作田。这里有浙江著名的披山渔场,形成与元朝之前,与舟山渔场齐名。沿海渔民习惯于逐鱼而居,因为渔产丰饶,历史上福建、温州等地渔民纷纷移民至此,岛上有太平话、闽南话、平阳语等多种方言,语言丰富得像个“岛国”。四海的海产让这里的居民,每天都可以享受海天盛宴。玉环的鱼鲜久负盛名,其中虾就是一大特产。明清以来,玉环渔民就有捕虾传统,当时摇舢板船出海,采用人力拉网捕虾。虾肥味诱人,人苦忙的欢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归。时常是虾满筐,鱼儿舱中蹦。渔家除鲜食外晒制成虾米,可以保鲜保质。成为渔区馈赠亲朋好友的伴手礼。民国4年,温州至上海航线开通,玉环虾米跟随航船进入上海市场。原生态的品质颇得上海滩的青睐。成为餐桌上提鲜调味的上选。据当地民俗学者,作家张一芳回忆,文革期间,曾到上海拜访巴金老先生,赠予坎门虾米,巴老品尝后赞不绝口,情有独钟,后来就成了写作案头常备小食。上海人口中的“开洋”实为“坎洋”,指的就是玉环坎门洋面上出产的虾米。 玉环改革开放以来,拖虾产业在壮大中升级。清一色的钢质渔轮,机械化的桁杆拖网,作业区拓展至东海外海——俗称的钓鱼岛渔场。拖虾品种也从几个增至十几个,形成了海陆联动产供销一体化拖虾产业链。相关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,年虾产品产值超6亿元。玉环拖虾产业作业半径日趋拉大,海尚储运问题也随之凸显,鞭长莫及的监管,导致滥用保鲜剂,玉环这一老字号虾品牌也随之出现市场危机,鲜虾及虾米价格逐渐下滑,渔民一筹莫展。 玉环在强化监管的同时,着力探索解决之策,玉环坎门民主合作社领衔试点,成立了渔民技术革新小组,潜心专研,给拖虾船添加了蒸煮烘干和冷藏两大功能,使拖虾船逐步拜托了对保鲜剂的依赖。玉环这一探索,实现了破难和增收的双丰收,15天的海上作业期里,渔运船每五天接货一次,前三天捕上来的成虾进行烘煮风干冷藏,后两天捕上来的成虾直接冷藏保存进入市场,高品质的虾,也卖出了应有的价格,渔民给玉环虾米注册了“淘海”牌商标,还为玉环虾米设计了一整套的“行头”,品牌虾米可成了抢手货。 2017年,随着史上最严环保管理要求落地,环保不达标虾米企业相继关停,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渔民反应不过来,只能拉到外港贱卖,部分拉回港的虾籽甚至倒回大海,找市长还是找市场,玉环引导坎门民主合作社探索市场化的新路子,土生土长的渔民林招永挑起了逐梦的重担,短短三个月,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下,玉环市东海鱼仓现代渔业有限公司组建成立,总吨位4484吨级海上加工船改装完成,4条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在船上安装调试成功,改装投运船检手续一站式办结。 2018年,浙玉渔加99999船正式下水首航。带着6艘过驳船赴作业海区,与百余艘拖虾船会合。成为全国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。玉环海上加工中心的投运,让拖虾产业进入一二三产深入融合运营时代,全船员工20余人,其中4条生产线由6人操作,新鲜透亮的海捕虾从生产船经过驳船到加工船,仅一个小时内,通过移动吸泵直接流入生产线、清洗、蒸煮、二次烘干、筛选、虾壳回收,26分钟后,成品虾米下线分装,进入冷库,统一配送国内市场及出口国际市场,预计年可加工海虾2万吨以上,间接为当地拖虾渔民增收1亿多元,这里的渔民有着创业创新的基因,有着把玉环拖虾做成百亿产业的梦想,他们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理念,逐步前行,探索推行海捕虾“从海洋到餐桌”的全过程追溯,通过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实现扫码溯源,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海捕实景,玉环是中国东海渔仓,也是东海带鱼之乡和鳗鱼之乡,如今这艘渔民打造的现代化海上加工航母,承载着琢虾成玉的梦,将走得更远。 |
文化背景
-
智慧渔业突出贡献奖
聘书
-
中国渔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
满意消费长三角-行动
-
金奖企业
营业执照
-
荣誉证书
食品生产安全许可证